导言:对付肿瘤的常规武器是手术切除、放射治疗、化疗。介入治疗是一系列非常规武器,巧妙应用,可能会收到奇兵的效果。下面介绍肿瘤治疗奇兵之——照死肿瘤(放射粒子治疗肿瘤),饿死肿瘤(血管栓塞治疗肿瘤),烧死肿瘤(射频消融治疗肿瘤),烫死肿瘤(微波消融治疗肿瘤)、冻死肿瘤(冷冻消融治疗肿瘤),毒死肿瘤(间质化疗治疗肿瘤),以及序贯治疗肿瘤,利用各种手段的联合战法,集团作战,巧妙和肿瘤做斗争。
“投放”碘放射粒子“定点”清除体内肿瘤“定居点”
(胡效坤)
如果把肿瘤比喻为体内的“敌人”,“敌人”在体内所在的位置就可称为“非法定居点”。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清除,“敌人”就会在局部坐地生根、做大做强,甚至会转移到其他地方“定居”发展,从而危及生命。如何清除这些“定居点”,消灭“敌人”,一直以来,是医学的重要任务。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:手术切除、放射治疗、化学治疗均是以清除和限制这些“敌人”为目的。“投放”碘放射粒子“定点”清除体内肿瘤“定居点”,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方法。
一、展示“新武器”——碘放射粒子
碘放射粒子,又称碘-125密封籽源,长0.45mm,直径0.08mm。其外壳是与人体生物学相容的金属钛,内为吸附一定放射性同位素碘-125的银棒,能不断释放具有极强杀伤肿瘤细胞能力的r射线。作用半径42.5px,半衰期56.43天。一旦植入到肿瘤组织内部,便开始对肿瘤细胞进行持续不断的r射线照射。而由于肿瘤周围人体正常组织细胞是成熟的,对这种r射线照射不敏感,因而确保了治疗的安全性。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实,碘放射粒子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武器。
二、发现“定居点”——影像学检查
发现肿瘤“定居点”,确定和勾划治疗靶区,做到有的放矢,是治疗的第一步。一般说来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,做一些必要的影像学检查,如B超、CT、磁共振、甚至PET-CT等检查,以确定肿瘤的数目、大小、种类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等信息,结合患者的全身状况及病理类型,严格选择是否属于适应症。对于适合治疗的病灶,术前要进行计算机辅助的治疗计划。2009年,卫生部已经出台了相关治疗的准入标准;2007年,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委员会成立了放射粒子治疗学组,并且每年都在不断修订治疗规范;均是为了有效恰当地使用该治疗。
三、投放“新武器”——穿刺针植入
投放“新武器”,也就是治疗过程,属于微创介入,专业上叫布源。目前,国内外均采用在影像引导下,利用专门的工具——植入系统,包括较细的穿刺针、植入器,在确定的肿瘤靶区内摆放碘放射粒子。整个过程在严格的影像引导和监视下完成,一般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。对于较大的肿瘤,需要一次同时“投放”多个碘放射粒子,利用这些碘放射粒子的组合量达到“清除”的目的。这就要求碘放射粒子的摆放要合理,从而对操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为此,国内外设计了各种各样的“模板”,按照“模板”“投放”到肿瘤瘤体内的碘放射粒子,其分布基本能达到要求。
四、完成“投放”——静观疗效
完成了“投放”,也就完成了治疗。如果没有严重的并发症,患者住院观察1-3天就可以出院,重新回归到正常生活中。至此,貌似人与肿瘤和平相处、相安无事,实则肿瘤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碘放射粒子的持久照射和杀灭。虽然如此,由于肿瘤的特性,医生和患者均不应掉以轻心、放下不管,还要进行定期复查,一般每2月检查一次,以观察“定点清除”的效果,尽早判断肿瘤是否死灰复燃、卷土重来,甚至转移到其他部位“定居”,以便尽早采取下一步的对策。
最后,应该注意,“投放”碘放射粒子“定点”清除体内肿瘤“定居点”,一般说来,对于适合的情况,是先进的“特种兵”,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但是,人体与肿瘤的“战斗”是无声的、长期的、复杂的。再先进的武器,单靠一两种也不能确保“胜利”,要采取多兵种的协同作战,也就是说综合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,不可忽视。